您提出的《关于食品安全的提案》已收悉,首先感谢您对食品安全工作的关心,现答复如下:
食品安全事关人民生命安全,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经济发展,事关社会稳定。太康作为一个农业大县、人口大县、消费大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工作,在县政府的领导下各相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同心协力,各司其职,先后开展了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食品安全示范创建、“两个责任”工作落实等活动,加强了全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严把从农田到餐桌的每一道关口,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水平,全力维护全县人民“舌尖上的安全”,守住了不发生重大系统性、区域性风险和食品安全事故的底线,保持了全县食品安全形势稳定向好的局面。
一、统筹联动,“两个责任”进一步压实。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两个责任”落实工作,市委常委、县委书记马剑平多次到明正、碧海、国园食品企业开展调研督导,县委常委、副书记、县长张峰也多次召开食安委会议研究部署食品安全工作。各位县委常委、副县长、人大、政协及产业集聚区领导每季度也及时到包保企业开展督导检查。955名包保干部与8391家在产在营食品生产经营主体确定了包保关系并开展了常态化包保督导,实现了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应包尽包、应督尽督。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均按要求配备食品安全总监和(或)食品安全员,企业自查制度得到有效实施,食品安全管理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强化履职,全链条监管有力有效。一是落实日常监管职责。全县各级完成食品生产经营监督检查3986家次,责令整改风险隐患320多个。坚持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抽取20家食品生产企业、25家食品小作坊、176家食品经营单位和3家网络食品经营者,督促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二是强化监督抽检和核查处置。全县各级共完成食品抽检800批次,发现问题样品6件;完成各类食品快检2550批次,其中不合格2批次;共转办各级食品安全抽检不合格处置任务14件,按时启动率和完成率均为100%。三是强化风险应对能力。完善食品安全重大任务保障、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事故处置等应急处置机制,完成“两会”、“高考”、县委各项工作会议等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任务,做到了“零差错、零事故”。
三、防控风险,专项治理扎实推进。以深化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为总抓手,开展节日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制止餐饮浪费专项行动、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活动和集中用餐单位专项治理行动,查处违法案件36起。一是开展食品安全大排查大整治工作。通过排查整治,进一步压实食品生产经营者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食品生产经营行为,提升食品质量安全水平;创新监管方式方法,稳步推进“明厨亮灶”建设,营造良好社会共治氛围。共出动执法人员1150人次,执法车辆265台次,检查食品生产企业主体65家次,食品销售主体1568家次,餐饮服务主体785家次,下达责令整改通知书165份,立案11起。二是开展夏季食品安全“百日整治”活动。聚焦米、面制品重点领域整治。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严格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生产和使用食品添加剂,持续加强超范围和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问题治理,严厉打击非法添加及生产销售假冒食品添加剂等违法行为。突出“四到位”,即:安排部署到位、宣传引导到位、全面排查到位、督导检查到位,取得了明显成效。共检查生产企业28家次,小作坊52家次,食品经营企业420家次,餐饮企业256家次,学校(幼儿园)食堂65家次,农村集贸市场2家次,发现问题隐患36个,均已限期责令改正。对辖区内2086户餐饮服务单位进行检查,发放各类“文明餐桌”“光盘行动”“节约粮食”等宣传海报、节约标志6890份,办理反餐饮浪费案件5件,罚款7862元。三是深入开展校园食品安全监管。推动全面落实学校食品安全校长(园长)责任制,深入实施《学校食堂建设和食品安全管理规范》,组织全县中小学校开展“学校食堂自查自评”验收工作。积极开展春秋开学季校园及周边食品安全全覆盖风险隐患排查。在社会餐饮6S管理的基础上打造学校食堂7S管理模式。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其次提升校外供餐单位食品安全管理水平,推进学校和校外供餐单位“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100%。四是全面推进食品销售领域主体责任“四化(信息公示标准化、制度建设体系化、风险防控清单化、宣传培训常态化)”建设。牢固树立“心注食安、情系民生”的工作理念,以“四个最严”为遵循,以开展“四化”建设落实“两个责任”为牵引,帮助指导企业规范信息公开、健全管理体系、强化风险防控、提升管理能力,进一步压实企业主体责任;结合“优化营商环境”工作,进一步提升帮企助企服务水平和能力,用专业的知识、优质的服务指导企业,帮助企业管控食品安全风险,采取示范引导、打造样板等方式,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切实达到通过“四化”建设提升全县食品安全水平的目标。
四、凝集合力,共治共享格局不断巩固。一是强化正面引导。持续开展食品安全宣传周、反食品浪费宣传和“减盐、减油、减糖”科普宣传等活动,组织进农村、进商超、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宣传1003场次,不断引导市场主体诚信守法经营,增强群众的食安意识。二是加强社会监督。常态化开展“你点我检”、“你送我检”活动,通过门户网站发布监督检查信息、监督抽检公告和不合格产品召回及防控措施,食品安全工作透明度、公众知晓率不断提升。做好投诉举报工作,12315平台共接收食品类投诉举报2884件,为消费者挽回经济损失10万余元。三是建立完善共治机制。市教育体育局、卫健委、民政局、市场监管局、机关事务中心等5部门联合开展集中用餐单位食品安全专项治理行动,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食品安全科普宣教,开展重点宣传活动近10项,宣传报道及产品浏览量50万多人次;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投诉举报机制,主动接受监督。检查集中用餐单位及其食堂承包经营者540家次,发现问题并督促整改问题88个。
下一步,全县将严格遵循“四个最严”要求,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的决策部署,健全完善沟通协调机制,实施示范创建、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落实食品安全“两个责任”工作和反食品浪费工作,扩大宣传引导的影响力,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守住食品安全工作的底线,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太康贡献力量。
一、坚持强基固本,推动责任体系更加健全。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压实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工作责任,形成各司其职、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加强各级食安办建设,统筹运用“三书一函”,及时进行提醒敦促、责令整改、责任约谈、挂牌督办,确保各项措施高效落实。要在落实“两个责任”工作实现“十个全覆盖”的目标,下大力气重构工作基础、再造工作流程、重塑责任体系,压实各级干部包保责任,实现应包尽包、应督尽督、应改尽改;督促所有食品生产经营主体依法配齐配强食品安全总监和食品安全员,切实把“日管控、周排查、月调度、年总结”工作机制深度嵌入日常管理之中。
二、坚持重点治理,推动风险防控屏障更加牢固。要牢固树立风险管理理念,抓住关键要害,以重点带动全局,通过点面结合实现深度治理。按照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建设攻坚行动的安排部署,要切实把12项攻坚行动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强化组织领导,强化部门协同,明确责任分工,严厉查处食品违法行为,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食品安全风险深入抓好落实。各牵头部门要加强工作督导,细化工作举措,持续推进实施。市政府食安办要加强工作调度和督办,通报进展情况,统筹解决重大问题,确保攻坚行动取得实效。
三、坚持问题导向,推动抽检工作提质增效。要突出均衡性和靶向性,及时发现和处置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科学实施年度抽检计划,紧盯高风险食品、项目、区域等安全问题,从时间、区域、品种、业态上推进均衡抽检。严格执行核查处置工作“五个到位”,同时坚持宽严相济,避免小过重罚。开展核查处置“回头看”,重点对“三批次”以上不合格企业,跟踪问效核查处置的有效性。
四、坚持优化环境,推动食品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千企万坊”帮扶行动,开展好培训和服务,主动为问题企业“把脉问诊”,解决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法律疑惑、技术难点、管理漏洞等问题。结合“三小”治理提升行动,推动食品加工小作坊、小餐饮走规范发展、特色发展、集聚发展之路。着力推进休闲食品产业链建设,以落实休闲食品产业链培育行动方案为抓手,积极承担休闲食品产业链链长责任单位职责,充分发挥“大市场、大质量、大监管”的优势,支持食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
五、坚持重典治乱,推动监管与执法深度融合。继续实施食品安全领域“铁拳行动”,始终保持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的高压态势,重点打击添加非食用物质食品、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未经检验检疫或检验检疫不合格的猪肉产品、宣称有特殊功能的普通食品以及以农村地区为主阵地的“三无”食品、“山寨”食品、商标侵权食品、劣质食品、保健食品非法宣传等生产经营违法行为。综合运用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广告法等法律法规,多角度全方位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实施惩戒。加强行刑衔接,监管部门要加强同公安、检察、法院等部门的协作和沟通,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移送、信息共享、信息发布等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形成共同打击食品违法犯罪合力。
六、坚持改革创新,推动监管效能提升。加大监管理念、监管手段、监管方式等创新,调动一切有利因素,推动食品安全工作由“政府单一监管”向“社会共同治理”转变。强化舆情应对,做好舆情监测、分析评估、风险预警、应急处置,完善应急处置预案,统筹“时、度、效”,及时掌握事件原委,准确判断风险动向,科学进行研判分析,妥善应对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和舆情热点问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切实加强舆论引导,消除负面影响,严防次生舆情,防止形成重大热点事件,做到上下联动、指挥高效、落实有力,切实做好舆情应急处置工作。
感谢周委员对我们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监督,请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