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阳光给环卫工人端粥。
霍亚平摄(人民视觉)
凌晨3点半,三四摄氏度,从事朝九晚五工作的焦阳光已经起床出门。他要到店里和志愿者们一起熬粥、炒菜、蒸馒头,为同样“天没亮就起床”的环卫工人们准备早餐,但分文不取。这份热乎乎的早餐已经免费供应了9个多月,不仅暖胃,更加暖心。
送上一顿热饭,传递温度
早晨6点,河南周口市太康县的环卫工人们不约而同地聚集在商贸北路的粥铺门口。6人围坐一桌,共30桌左右,等待着焦阳光和他的志愿者们分发早餐:一碗粥、几碟小菜、若干馒头,都带着温度。
“早晨2点半就得起床,骑电动车将近40分钟到县里,3点半开始工作,5点半结束,都饿着肚子呢。”家住七里杨村的陈秀兰大口嚼着馒头。吃完早餐,她还要继续路面保洁工作,中午12点才能下班,回家吃上午饭,只能在下午1点之后了。
太康县有200多位环卫工人,平均年龄60岁,大多是县城周边的村民,家庭条件较差,想做一份工贴补家用。对他们来说,每天花三四块钱买份早餐,过于“奢侈”。实在难抵饥饿的,就随身带一个馒头,饿了吃两口。
“有天早晨7点送儿子上学,看见马路边上一个环卫工人吃着硬馒头,喝着凉水,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应该做点什么。”焦阳光告诉记者,在今年初的一次县政 协委员座谈会上,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两个朋友李道杰、李振贤,3人一拍即合。李道杰免费提供场地,李振贤拿出3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不到一个月,“免费爱心 粥铺”开张了。
粥铺有点局促,隐藏在一排临街教学楼的后院,由一个5米长的过道、18平方米大的仓库、15平方米大的平房组成。仓库里规整地摆放着早餐用的折叠桌椅,以及各种杂物,平房用作厨房,洗碗、干杂活就在露天的10来平方米的后院。
种下一颗火种,汇聚温情
1975年出生的焦阳光话不多,但总是重复着一句话:自己没花几个钱,全靠大家。
“苏小丽:音响一台、U盘一个、洗脸盆一个”“无名:盐二十袋、洗洁精一瓶、西葫芦一箱”“县妇联:大米六十袋”“名人国际健身馆:20000元”……在一面过道墙上,张贴着10多张“爱心捐赠一览表”,多则上万元现金,少则两个长线插座,都用白纸黑字记录上墙。